ICS DB63 备案号:25394-2009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804—2009 油菜角野螟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2009-06-09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07-01 实施 发布 DB63/T 804—2009 前 言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归口。 本规范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祁生源、李新苗、张宇卫、张剑、米存海、刘得国、沈国琴、徐淑华、王淑英、 乌英其美格。 I DB63/T 804—2009 油菜角野螟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油菜角野螟老熟幼虫基数、成虫基数、幼虫系统调查,预测预报技术和虫情信息发布。 本规范适用于油菜角野螟监测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预测 指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预计和推测。 2.2 发生期预测 指预测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 2.3 发生量预测 指预测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 2.4 短期预测 是指7天~20天内对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的预测。 2.5 中长期预测 是指31天~365天内对发生趋势和发生范围的预测。 3 油菜角野螟生活史 3.1 形态特征 3.1.1 成虫 体长11mm~13mm,翅展28mm左右。体黄褐色,头圆形黄褐色,触角微毛状,下唇须向前平伸, 第1节、第3节末端具褐色鳞。下鄂须白色。胸部、腹部背面浅黄色,下侧具白鳞。前翅浅黄色,翅外缘 具暗褐色边缘, 翅后缘有宽边。后翅浅黄褐色。边缘生褐曲线。 3.1.2 卵 卵粒直径0.8mm~1.0mm。初产时淡黄色或米黄色,经24小时后变为桔黄色或杏黄色。 3.1.3 幼虫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体黄绿色,背中线为一黄色纵带,头部黑色,中后胸及腹 部第9节各有4个黑色毛片排成一排;腹部1节~8节背面各有6个黑色毛片。尾节背面有两个黑斑。腹足 趾钩二序缺环式。 3.1.4 蛹 蛹长10mm左右,刚蛹化时黄褐略带绿色,后变为黄褐色。 3.2 发生规律 油菜角野螟1年发生1代。 3.2.1 卵期 1 DB63/T 804—2009 卵多产在油菜幼嫩角果或果柄上。卵块形状不规则,卵块由4粒~14粒卵组成。油菜角野螟卵发育 进度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日均温度较高时卵孵化期缩短,卵孵化期7天~15天。 3.2.2 幼虫期 幼虫在油菜结荚期开始至油菜成熟期为害,幼虫钻入油菜荚內蛀食。油菜成熟期老熟幼虫在田埂草 丛下或田间2cm~4cm土层中结茧越冬,幼虫历期300天。 3.2.3 蛹期 每年6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25天~35天。 3.2.4 成虫期 成虫羽化出土时间从6月下旬开始,先从低海拔川水地区开始羽化,然后是高海拔的半浅半脑地区 出现羽化成虫。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交配后4天~7天进入产卵高峰期,产卵期6 天~9天。 4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 秋季老熟幼虫基数调查 4.1.1 秋季老熟幼虫基数调查时间 春油菜收获后,在土壤未封冻前进行调查。 4.1.2 秋季老熟幼虫基数调查方法 2 选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型春油菜田及周边杂草丛生地各3块,每块面积大于等于2000m ,每块地随 2 机10点取样,每样点0.25m ,将样点内5cm深的土壤挖出过筛(1.5mm),拣出虫茧装入纸袋保存。 从纸袋中取出虫茧,观察外壁是否有孔洞,然后由上(羽化口处)而下轻轻剖开,检查茧内幼虫状态。 分别统计总茧数、活茧数、死茧数、空茧数,并将结果填入表中(见附录A)。 4.2 春季越冬老熟幼虫调查 4.2.1 春季越冬老熟幼虫基数调查时间 4月,越冬老熟幼虫化蛹之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返青始期为越冬老熟幼虫基数调查期。 4.2.2 春季越冬老熟幼虫基数调查方法 在冬前调查过的地块内,采取随机取样法,共剖查80个~100个土茧,记载其中死茧数和活茧数, 并计算出越冬老熟幼虫存活率,填入表中(见附录B)。 4.3 成虫羽化期调查 2 设置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无条件的用20W黑光灯诱蛾)。在常年成虫发生的地方,每10000 m 装设一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20W黑光灯),要求其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虫情测报灯 (或黑光灯)的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m。诱蛾时间从5月下旬开始(有更早见蛾记录的可适 当提早),直到8月下旬结束。定时检查诱到的成虫,将油菜角野螟雌、雄成虫数量及雌雄比填入表中 (见附录C)。 4.4 幼虫系统调查 4.4.1 样田调查 从油菜角野螟成虫始见期开始至田间幼虫5龄期为止,每5天调查一次。当田间5%植株见卵时,改 2 为每3天调查一次。选取不同生态有代表性的春油菜田各3块,每块面积大于等于2000m ,平行线10点取 样,每点10株,检查各虫龄及数量,同时记载天敌种类及数量,将结果填入表中(见附录D)。 4.4.2 大田普查 在油菜角野螟幼虫发生期,选取不同生态有代表性的春油菜10块~15块田进行大田普查,每块面积 2 大于等于2000m ,平行线10点取样,每点10株,计算有虫田率,将结果填入表中(见附录E)。 5 预测预报 5.1 中长期预报 2 DB63/T 804—2009 根据4.1、4.2调查数据,结合气象部门的气象资料、海拔及春油菜生长情况,作出油菜角野螟发生 趋势预报。 油菜角野螟中长期发生预测预报分级标准按表1执行。 表 1 油菜角野螟中长期发生预报分级规范 5.2 级 数 单位面积虫数(头/㎡) 发生程度 1 ≤0.4 轻发生 2 0.4~2 中度偏轻发生 3 2.4~6 中度发生 4 6.4~16 中度偏重发生 5 ≥16.4 重发生 短期预报 以4.3为依据,结合当地的海拔、气候等因素,确定田间成虫量明显增多即为成虫羽化始盛期,加 5 天~7 天为成虫羽化盛期,确定为成虫防治适期;以 4.3、4.4 为依据,结合当地的海拔、气候等因素, 确定油菜角野螟幼虫防治适期。 油菜角野螟短期发生预测预报分级标准按表2执行。 表 2 油菜角野螟短期发生预报分级规范 级 数 单位面积虫数(头/㎡) 发生程度 1 ≤0.5 轻发生 2 0.5~2 中度偏轻发生 3 2.1~4 中度发生 4 4.1~8 中度偏重发生 5 ≥8 重发生 5.3 防治适期预报 5.3.1 成虫防治适期 成虫羽化盛期为成虫防治适期。 5.3.2 幼虫防治适期 一龄幼虫达到 2.1头/株~4头/株或二龄幼虫达到0.5头/株~2头/株时为幼虫防治适期。 6 虫情发布 6.1 发布单位 省级植保部门负责全省野菜角野螟虫情发生趋势预测及信息发布;(市)县级植保部门负责本(市) 县的油菜角野螟虫情发生趋势预测及信息发布。 6.2 发布时间 短期预报须在防治期前3天~5天发布。 3 DB63/T 804—200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油菜角野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 调查田块 调查日期 样点数 县 年 月 乡 日 村 调查员 经纬度 海拔(m) 油菜(寄主) 越冬虫茧头数(头) 总茧数 活茧数 死茧数 成活率(%) 平均数 4 DB63/T 804—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油菜角野螟老熟幼虫存活率调查表 调查田块 调查日期 样点数 县 年 月 乡 日 村 调查员 经纬度 海拔(m) 油菜(寄主) 春季越冬虫茧头数(头) 总茧数 活茧数 死茧数 成活率(%) 平均数 5 DB63/T 804—2009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油菜角野螟雌、雄成虫数量调查表 调查田块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县 乡 经纬度 村 调查员 海拔(m) 油菜品种 灯光诱蛾(头) 雌蛾 雄蛾 合计 雌雄比 6 DB63/T 804—2009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油菜角野螟幼虫田间系统调查表 调查田块 调查日期 年/月/日 县 乡 经纬度 村 调查员 海拔(m) 油菜品种 幼虫量(头) 合计 天敌种类及数量(头) 其中 一龄 二龄 三龄 平均 四龄 五龄 头/株 合计 平均/样点 7 DB63/T 804—2009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大田幼虫调查表 调查田块 县 调查日期 经纬度 年/月/日 头/株(平均) 乡 村 海拔(m) 调查田数 调查员 油菜品种 有虫田数 生育时期 有虫田率 防治情况 8
DB63-T 804-2009 油菜角野螟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53:0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