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16 备案号:29279-2011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 T 943—2010 甘蓝型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2010 - 12 - 07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 - 01 - 06 实施 发 布 DB63/ T 943—2010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的要求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本规范起草人:王瑞生、唐国永、赵志、李钧、徐亮、星晓蓉、常虹、宋月奎、马生耀。 I DB63/ T 943—2010 甘蓝型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甘蓝型油菜主要病虫害农业、物理、化学防治的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甘蓝型油菜产区油菜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23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油菜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油菜菌核病又称软腐病、茎腐病, 是由核盘菌所致的一种真菌性油菜病害。 3.2 黄条跳甲 phyllotreta humilis Weise 属鞘翅目,跳甲科,俗称土虼蚤,是油菜上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种类为宽黄条跳甲和黄曲条跳甲, 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寄主,成虫危害子叶和芯叶。 3.3 油菜茎象甲 Ceuthorrhynchus asper Roel 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油菜象鼻虫,是油菜上的重要害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寄主。为害特 点: 成虫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皮,幼虫在油菜茎中钻蛀为害。 3.4 小菜蛾 pe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属鳞翅目,菜蛾科,别名两头尖、吊丝虫、小青虫等,是油菜上的重要害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 要寄主。以其幼虫危害。 1 DB63/ T 943—2010 3.5 茴香薄翅野螟 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 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茴香螟、油菜野螟、油菜螟,是我省油菜角果期主要害虫。幼虫蛀入幼嫩角 果内危害籽粒。 3.6 性引诱剂 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昆虫性外激素或性信息素)或其类似物就叫性引诱 剂(简称性诱剂)。 3.7 频震式杀虫灯 一种夜晚能发出某些昆虫敏感光波,且引诱昆虫成虫并具有杀虫作用的灯。 4 甘蓝型油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4.1 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危害特点 见附录A、附录B。 4.2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4.2.1 4.2.1.1 农业防治 品种选用 选择较抗耐油菜病虫害的油菜品种。 4.2.1.2 轮作 与小麦、蚕豆、马铃薯等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 4.2.1.3 合理密植 晚熟油菜每公顷保苗18.00万株-22.50万株(每亩保苗1.20万株-1.50万株),早熟油菜每公顷保苗 45.0万株-60.0万株(每亩保苗3.0万株-4.0万株)。 4.2.1.4 茬地及田埂处理 油菜收获时低茬或连根拔除,茎杆带出种植地块集中烧毁。秋季前作收获后及时深翻,耕深25.00 厘米-30.00厘米,同时清除田间、田埂杂草、枯枝。 4.2.2 4.2.2.1 物理防治 利用性引诱剂 2 DB63/ T 943—2010 用直径30cm的塑料盆,上面固定“十”字状铁丝,“十”字交叉处制作1cm的诱芯插头,诱芯固定 在该插头上,盆内加满水,水面离诱芯1cm-2cm,每半个月换一次诱芯,及时添加水,油菜整个生育期 诱盆距离油菜始终保持约10cm-20cm的高度。每亩放置12盆,均匀放置在地块中。 4.2.2.2 利用频震式杀虫灯 将频震式杀虫灯吊挂在油菜田的牢固物体上,吊挂高度离油菜20cm-30㎝, 每日开灯时间为21点, 闭灯时间为次日凌晨6点30分。 4.2.3 4.2.3.1 化学防治 防治要求 严格按GB 4285、GB/T 8231的要求进行安全、合理的使用农药。 4.2.3.2 防治药剂及方法 见附录C。 4.2.3.3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 油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施药应选无风、晴天、田间潮湿时进行,施药后3小时无降雨,若有降雨必须 补施,施药要均匀,不能出现重喷、漏喷现象。凡接触药物人员必须按照GB4285的规定执行,按有关使 用毒品规则的要求戴好防毒用具,工作中严禁饮食与吸烟,工作结束时及时清洗手脸。喷药后的药品包 装容器,应收回妥善处理,未用完的药品妥善存放于干燥、阴暗的房间。 3 DB63/ T 943—2010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油菜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油菜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特点见表A.1。 表A.1 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 主要病害名称 发生特点 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 是由核盘菌所致的一种世界性油菜病害。 发生特点:病原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32 科 160 多种植物,截止目前还未发 现有效抗原。田间自然条件下不侵染禾本科植物。田间油菜菌核病子囊盘于油菜初花 期开始出现,盛花期达最高峰,花朵发病始于初花期,子囊盘和空中孢子出现后不久 油菜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即可见花朵发病,带菌花瓣落后病原菌再侵染茎、叶、花和角果部分,但以茎部受害 最重。叶片于盛花期开始发病,终花期达到发病高峰期,茎秆于终花期开始发病,主 要发病部位在侧枝部位,茎部发病处产生水渍状黄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后转变为灰白 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长出白色棉毛状的菌丝,油菜茎杆髓部消失而成空腔, 后期内部产生黑色鼠粪状的菌核。菌核病危害后茎秆极易开裂、折断、倒伏,严重时, 病部以上茎枝萎焉枯死。油菜收获期前 10 天左右茎秆发病率进入快速增长期,发病 率急剧增加,直到收获。 4 DB63/ T 943—2010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油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 油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见表B.1。 表B.1 油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特点 主要害虫名称 发生特点 该害虫属鞘翅目,跳甲科,俗称土虼蚤,主要以黄直宽条跳甲和跳黄曲条甲数量较 黄条跳甲 phyllotreta humilis Weise 多。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寄主。 发生特点:一年 3 代-5 代,以成虫在残株落叶或杂草丛中越冬,翌春出蛰活动。早、 晚、阴雨或刮风天常常潜伏叶背、根基或土块下,晴天 10 时-17 时活动最盛,取食寄主 心叶。幼虫生活于土中,取食植物根部。 该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油菜象鼻虫,分布在我国各油菜产区,西北地区为 害重。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寄主。 油菜茎象甲 Ceuthorrhynchus asper Roel 发生特点: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油菜地四周的田边杂草下及田间土中越冬。第 二年油菜出苗后,成虫迁移到幼苗上为害叶片,交配后的雌成虫在油菜茎上用口器钻蛀 一小孔,将卵产入油菜茎中,产卵期 10 天左右,初孵幼虫在茎中向上、下蛀食为害, 每一茎内常有多头幼虫取食,将茎内吃成隧道,使髓部被蛀中空,主茎受害后,往往刺 激膨大、丛生和扭曲变形,甚至崩裂,生育期推迟,千粒重降低,减产严重。 该害虫属鳞翅目,菜蛾科,别名两头尖、吊丝虫、小青虫等。成虫体长 6 毫米-7 毫 米,灰褐色,翅展 12 毫米-16 毫米,翅狭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 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 3 个接连的菱形斑,成屋脊状,前翅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 小菜蛾 pe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 器微张开。 发生特点:我省每年发生 3 代-5 代,以 5 月-7 月为高峰期。小菜蛾以其幼虫危害 为主,幼虫共 4 龄,初孵幼虫潜入叶肉取食,2 龄后便隐藏在叶背,啃食下表皮和叶肉, 留上表皮成透明斑块,呈“开天窗”;3 龄-4 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 全叶被吃成网状,仅留叶脉。 该害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茴香螟、油菜野螟、油菜螟,是我省油菜角果期主要 害虫。 发生特点:以老熟幼虫在 2 厘米-3 厘米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 5 月中旬越冬幼虫另 茴香薄翅野螟 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 结一土茧进入预蛹期,5 月下旬开始化蛹,7 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白天喜 栖息在草丛或植株中,寿命 4 天-16 天。交配后每雌成虫产卵 20 粒-300 粒排成鱼鳞状, 卵多产在十字花科幼嫩角果或果柄上,卵期 5 天-8 天;幼虫孵化后即可蛀入幼嫩角果内 危害籽粒,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个体增大,取食量明显加大,可不断进行转角果或转 株危害,在油菜角果上造成一个或多个蛀孔,幼虫期 14 天-24 天, 8 月上旬幼虫进入 末龄,8 月中下旬入土越冬。 5 DB63/ T 943—2010 C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油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油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C.1。 表C.1 油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表 病虫害的种类 防治方法 每 公 顷 施 用 50% 咪 酰 胺 锰 盐 可 湿 性 粉 剂 或 50% 高 效 百 · 菌 核 净 可 湿 性 粉 剂 油菜菌核病 300.00g-375.00g(每亩施 20.00g-25.00g) 兑水量 375.00 ㎏(每亩施 25.00 ㎏)均匀喷雾于 叶面,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各施药一次。 (1)拌种:播前按 48%乐斯本乳油与种子量 1:100 比例进行拌种。 (2)田间施药:油菜子叶期每公顷用 48%乐斯本乳油 300.00ml-375.00ml(每亩 黄条跳甲、茎象甲 20.00ml-25.00ml) 兑水 375.00 ㎏ (每亩 25.00 ㎏)均匀喷雾于叶面。每隔 5 天进行一次, 施药 2 次-3 次。油菜 5 叶期至抽薹期每公顷施用 48%乐斯本乳油 300.00 ml -375.00ml(每 亩施 20.00 ml -25.00ml) 兑水 375.00 ㎏(每亩施 25.00 ㎏) ,均匀喷雾于叶面。每 7 天 施药一次,施药 2 次-3 次。 油菜抽薹期至油菜盛花期每公顷施用 48%乐斯本乳油、2%阿维菌素乳油、5%高效氯氰 小菜蛾 菊酯乳油其中的 1 种-2 种制剂量 750.00ml-900.00ml(每亩施 50.00ml-6
DB63-T 943-2010 甘蓝型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37:5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