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备案号:38498-2013 青 海 DB 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230—2013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 防治技术规程 2013 - 09 - 06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10 - 15 实施 发 布 DB63/T 1230—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本标准起草人:严林、仓生海、李晓明、马德寿、熊卫国、杨利林、朱琳、谢久祥、梅洁人、徐志 伟、张永军、邓晓青、郭蕊、郝金娥、李亚娟。 I DB63/T 1230—2013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都兰钝额斑螟[Bazaria dulanensis Du & Yan] 和灰钝额斑螟(Bazaria turensis Ragonot)的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方面的技术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81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4689.1 植物保护器械 虫情测报灯 GB/T 24689.2 植物保护器械 频振式杀虫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都兰钝额斑螟 Bazaria dulanensis Du & Yan 和灰钝额斑螟 Bazaria turensis Ragonot 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钝额斑螟属 Bazaria Ragonot,前者是2010年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世界新物种昆虫,后者是中国新纪录昆虫,两物种是青海 省柴达木盆地荒漠、半荒漠灌丛草原的主要害虫之一。夏季主要以幼虫钻食危害白刺属Nitrada植物的 叶肉。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发生特点参见附录B。 3.2 标准地和标准株 为调查都兰钝额斑螟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 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 标准地。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树为标准株。 3.3 1 DB63/T 1230—2013 监测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都兰钝额斑螟种群动 态规律。 3.4 防治指标 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等价时的作物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的数值。 3.5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害虫危害造成经济损失的作物最低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最低种群密度。 3.6 防治适期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3.7 虫口密度 在各样点植物树冠上单位面积内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幼虫的数量(头/平方米)。 4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1 发生程度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发生程度分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 4.2 成灾标准 4.2.1 都兰钝额斑螟 白刺生长在立地条件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幼虫虫口密度达到23头/平方米以上, 或平均叶片被 害率达到20%以上,即为成灾。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叶片被害率(%, N i) 样方内害虫危害叶片数 100 …………………………… (1) 样方内总叶片数 n 平均叶片被害率(%) i 1 叶片被害率 N i …………………………………… (2) 调查的样方总数 n 式中: i 表示调查的样方序号; n 表示调查的样方总数; 2 DB63/T 1230—2013 Ni 表示第 i 样方叶片被害率(%)。 4.2.2 灰钝额斑螟 幼虫虫口密度达到50头/平方米以上, 或平均叶片被害率达到20%以上,即为成灾。平均叶片被害率 (%)按公式(1)和(2)计算。 4.3 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 按虫口密度达到能造成轻度发生以上或已造成轻度危害以上时进行统计。 5 虫情监测 5.1 调查内容 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幼虫发生面积、密度、发生程度调查。 5.2 调查方法 5.2.1 5.2.1.1 线路踏查 时间 每年1次。都兰钝额斑螟6月下旬~7月中旬,灰钝额斑螟6月上旬~6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后。 5.2.1.2 路线 在寄主树种(白刺、枸杞)发生区,根据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定踏查路线。主要沿林道、土路、公 路、铁路等路线调查,重点对白刺灌木林进行踏查,按每50株~l 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填入都兰钝额斑螟踏查记录表。调查表记录内容见附录D。 5.2.2 5.2.2.1 标准地调查 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已发生区的寄主树种面积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67公顷(约1000亩)林地设一块固定标准地0.07 公顷(约1亩)。如当年固定标准地无虫,可在附近有虫林分另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准地 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3株~5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用双对角线法或“Z”字形 法取样。 5.2.2.2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都兰钝额斑螟),或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灰钝额斑螟),每隔5天调 查一次,在标准株(每丛白刺灌丛)树冠部位选取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的树冠分上、 中、下3层(各层厚度范围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共15个资源单位,每个资源单位设20厘米×20厘 米(都兰钝额斑螟)或50厘米×50厘米(灰钝额斑螟)的样方1个,在样方内随机取10片~50片叶(视 取样量大小定,调查样方少,取叶片可多些),检查并记录叶片上的钝额斑螟幼虫数量、被害叶片(有 斑螟取食痕迹的叶片,或有钻蛀痕迹的叶片,或有卷叶的叶片,或因虫害掉落的叶片)数、总叶片数。 标准地调查表见附录E。 6 防治策略 3 DB63/T 1230—2013 6.1 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加强虫情监测, 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无公害防治为主导,以1-3龄幼虫防治为重点,以经济阈值为标准,掌握最佳防治 时期,协调运用生物、药剂等防治措施,保护天敌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逐步降低有 虫叶率和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实现有虫不成灾。 6.2 分区治理原则 6.2.1 重度发生区 实施大范围生物药剂、仿生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混合的无公害药剂防治,以及局部化学药剂应急防治 的原则。连续接种式或低剂量喷施生物制剂,或喷施仿生药剂、植物源药剂;爆发时喷施化学杀虫剂与 微生物药剂混合剂;长期保护天敌昆虫资源。 6.2.2 中度发生区和轻度发生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控虫源地、治点保面。对虫源地,连续接种 式或低剂量喷施生物制剂;长期保护天敌昆虫资源。对有虫叶率和虫口密度较低的轻度发生区以微生物 药剂防治为主。 6.2.3 未发生区 实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自然控制的原则。重点监测与都兰钝额斑螟、灰钝 额斑螟发生区毗邻的地区;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7 防治技术 7.1 营林技术 7.1.1 封山育林 按GB/T 18337.3执行。 7.1.2 抚育管理 按GB/T 15781执行。 7.2 防治标准及防区确定 7.2.1 防治指标 都兰钝额斑螟防治指标为幼虫虫口密度23头/平方米,或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即平均叶片被害率17%。 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灰钝额斑螟防治指标为幼虫虫口密度50头/平方米,或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即平均叶片被害率20%。平 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7.2.2 防控区 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或中度发生,且危害面积达到100公顷就确定为防治区。 7.3 防治方法 4 DB63/T 1230—2013 常量喷雾防治。 7.4 防治适期 都兰钝额斑螟防治适期:7月中旬至7月下旬,1龄~3龄幼虫发生盛期。 灰钝额斑螟防治治适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1龄~3龄幼虫发生盛期。 7.5 最佳使用药液量 常量喷雾:灰钝额斑螟合理用药液量为50公斤~60 公斤/ 667平方米,都兰钝额斑螟防治时的合理 用药液量为40公斤~50公斤/ 667平方米。 8 综合防治 8.1 物理防治 8.1.1 灯光诱杀 每年5月,可设置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雄成虫。诱虫灯按GB/T 24689.1和GB/T 24689.2执行。 8.2 生物防治 8.2.1 以虫治虫 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蜻蜓、寄蝇、寄生蜂等防治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的幼 虫、卵和蛹。 8.2.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病毒、内产碱等防治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幼虫。 8.3 药剂防治 8.3.1 植物源农药治虫 利用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鱼藤酮、印楝素、藜芦碱等防治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幼虫。 8.3.2 化学农药治虫 重度发生区或中度发生区应急时,应采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微生物药剂混用的防治方法。初孵幼 虫可喷施生物激素类药剂,如灭幼脲,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 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仿生型药剂、植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F、附录G。 农药安全使用执行GB 4285。 9 9.1 防治效果检查 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成灾率。 9.2 调查时间 5 DB63/T 1230—2013 防治前调查1次,施药后1天、3天、7天各调查一次。如果是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在施药后15 天增加1次调查。 9.3 检查方法 按70公顷不少于1块、500公顷不少于3块、1000公顷不少于5块设置标准地。每标准地设标准株3株 (灌丛),按5.2.2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9.4 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按公式(3)计算,防治效果按公式(4)、成灾率按公式(5)计算。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防治前活虫数 — 防治后活虫数 100 ……………………(3) 防治前活虫数 防治前平均叶
DB63-T 1230-2013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防治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3:07:3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