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备案号:38500-2013 青 海 DB 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2013 - 09 - 06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10 - 15 实施 发 布 DB63/T 1232—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林、何孝德、杨帆、侯秀敏、徐志伟、仓生海、朱琳、熊卫国、谢久祥、星 学军、芦光新、梅洁人、英陶、陈伶俐、马洪福。 I DB63/T 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刺古毒蛾Teia ericae Zhao (Germar) 的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 测、预测预报、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刺古毒蛾的监测及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81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白刺古毒蛾 白刺古毒蛾(Teia ericae Zhao, 2003 (Germar, 1818))属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idae)台毒蛾 属(Teia Zhao, 2003(Germar, 1818))的昆虫。学名,灰斑台毒蛾;别名,白刺古毒蛾、灰斑古毒 蛾、沙枣毒蛾。以幼虫取食叶片、嫩茎、花等器官组织危害植物,是青海省荒漠化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寄主、分布及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发生特点参见附录B。 3.2 标准地和标准株 为调查灰斑古毒蛾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 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 准地。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树为标准株。 3.3 监测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白刺古毒蛾种群动态 规律。 1 DB63/T 1232—2013 3.4 预报 在监测的基础上,结合白刺古毒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特点,通过科 学统计分析,对害虫未来发生趋势(包括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和发生范围等)作出预测。 3.5 发育起点温度 能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发育起点温度是常数。 3.6 有效积温 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对于某一昆虫来说,其有效积温是常数。 3.7 防治指标 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等价时的作物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的数值。 3.8 防治适期 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3.9 虫口密度 在各样点植物上单位面积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头/平方米)。 4 4.1 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发生区等级 发生区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1。 4.2 发生程度 白刺古毒蛾发生程度分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和重度发生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2。 4.3 成灾标准 白刺古毒蛾幼虫虫口密度达到20 头/平方米以上, 或平均叶片被害率达到26%以上,即为成灾。平 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计算。参考LY/T 1681。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2 DB63/T 1232—2013 叶片被害率(%, N i) 样方内害虫危害叶片数 100 ………………………………(1) 样方内总叶片数 n 平均叶片被害率(%) i 1 叶片被害率 N i ……………………………… (2) 调查的样方总数 n 式中: i-表示调查的样方序号; n-表示调查的样方总数; Ni-表示第 i 样方叶片被害率(%)。 4.4 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 按虫口密度达到能造成轻度发生以上或已造成轻度危害以上时进行统计。 5 虫情监测 5.1 线路踏查 在寄主树种(白刺、枸杞、金露梅、沙棘)发生区,主要沿林道、土路、公路、铁路等路线进行踏 查,调查发生范围、危害程度、危害树种等,按每50株~l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调查结 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踏查记录表。记录表内容见附录D。 5.2 标准地调查 5.2.1 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已发生区的寄主树种面积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67公顷(约1000亩)林地设一块固定标准地 0.067公顷(约1亩)。如当年固定标准地无虫,可在附近有虫林分另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 准地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3株~5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用双对角线法或“Z” 字形法取样。标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标准株进行详查。 5.2.2 5.2.2.1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幼虫期调查 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隔3天调查一次,在标准株(每丛白刺灌丛)树冠部位上选取东、南、 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中部设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树冠厚)的样方1个,调查平 均虫口密度、危害程度等,记录样方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总叶片数、被害叶片数。将结果填入白 刺古毒蛾幼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1。 5.2.2.2 蛹期调查 7月上旬~8月中旬,以标准株树干基部为中心,将树基部的茧挑出,将茧剥一小口,查雌蛹、雄蛹 数量,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蛹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2。 5.2.2.3 成虫期调查 7月下旬~8月下旬,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成虫在茧中的产卵数、寄生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 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成虫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3。 3 DB63/T 1232—2013 5.2.2.4 卵期调查 9月下旬、第二年5月上旬各调查一次,与蛹期调查方法相同,查雌茧内卵的颜色、活卵数量、寄生 和死亡情况等,并记录,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E,表E.4。 6 预测预报 6.1 发生期预测 6.1.1 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或白刺植物的物候期,预测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生期。白刺古毒蛾发生期与 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F。 6.1.2 期距法 根据灰斑古毒蛾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出现的日期。期 距法预测式见公式(3): F H i ( X i S x ) …………………………………………(3) 式中: F— 某虫态出现日期; Hi— 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出现日期; Xi— 期距值; Sx— 期距值对应标准差。 6.1.3 有效积温法 根据白刺古毒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 发生期。有效积温预测式见公式(4): N K SK ………………………………………………(4) T (C S C ) 式中: N—各虫态历期; C—发育起点温度; K—有效积温; SK—有效积温标准差; T—日平均温度; 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 具体虫态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5)~(12)。 白刺古毒蛾幼虫发生期的预测式见公式(5): N 幼虫 355.7 32.9 …………………………………………(5) T (10.9 2.7) 白刺古毒蛾一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6): 4 DB63/T 1232—2013 57.8 9.6 ………………………………………………(6) T (12.8 2.1) N 1龄幼虫 白刺古毒蛾二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7): N 2龄幼虫 66.8 11.4 ……………………………………………… (7) T (9.4 1.5) 白刺古毒蛾三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8): N 3龄幼虫 76.2 15.7 ………………………………………………(8) T (9.9 2.3) 白刺古毒蛾四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9): N 4龄幼虫 74.5 14.7 ………………………………………………(9) T (10.8 2.2) 白刺古毒蛾五龄幼虫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0): N 5 龄幼虫 87.4 10.8 ………………………………………………(10) T (10.7 1.8) 白刺古毒蛾雌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1): N 雌蛹 124 30.6 ………………………………………………(11) T (7.2 0.9) 白刺古毒蛾雄蛹的发生期预测式见公式(12): N 雄蛹 180 20.5 ………………………………………………(12) T (6 0.8) 实际应用时,预测某一虫态发生期,首先参考当时气温预报算出日平均温度T,依据预测模型计算 出该虫态的发育历期N,在掌握害虫发育进度的基础上,向后加相应的虫态历期N,就可推算以后的发生 期。 6.1.4 性诱剂预测 取未交配雌成虫放到瓷碗里,置于装有水的盆中,或将雌虫直接放于粘虫胶板上,诱集雄成虫。成 虫出现1%为始见期,出现20%为始盛期,出现50%为发生高峰期,出现80%为盛末期。 6.2 发生量预测 用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白刺古毒蛾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 世代(或下一虫态)的发生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3): f P P0 e (1 a) (1 b)(1 c)(1 d) …………………………(13) (m f ) 式中: P—下一代或下一虫态的预测发生量; 5 DB63/T 1232—2013 P0—调查时的冲口基数; e—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 f—雌成虫数; m—雄成虫数; a—卵的越冬死亡率; b—幼虫的死亡率; c—蛹的死亡率; d—成虫生殖前的死亡率。 6.3 危害程度预测 当白刺树冠上一龄幼虫数量为1~9、10~20和21头以上时,可分别造成轻、中、重三个危害级别。 根据当前实测树冠上的幼虫数量,预测白刺古毒蛾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 6.4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和成虫飞行距离、
DB63-T 1232-2013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2:52: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