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20 B 16 备案号:41684-2014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4 - 03 - 03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3 - 15 实施 发 布 DB63/T 1267—2014 前 言 本规范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的要求。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瑞生、星晓蓉、姚艳梅、唐国永、王发忠、王顺寿、任利平、韩元邦、王正 国、何青玉。 I DB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春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的主要识别特征、侵染 循环、流行条件及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春油菜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GB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由病原为子囊菌门核盘菌属核盘菌侵染油菜,引起的一种对我国油菜生产危害最大的 真菌病害。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发生周期过程中的三种重要形态特征分别是子囊孢子、菌丝体、菌核, 而其生活周期的90%均以菌核的形式存在,以菌丝体和子囊孢子存在的时间比较暂短。 4 油菜菌核病主要识别特征、侵染循环、流行条件 4.1 4.1.1 主要识别特征 叶识别特征 7月中下旬~8月中旬油菜终花期,自植株下部的老叶开始发病,在叶片上形成灰褐色、黄褐色圆形 或不规则大斑,有2种~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田间潮湿时,叶片 全叶腐烂,叶上生成白色菌丝;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 4.1.2 茎秆识别特征 在8月中下旬~9月中旬油菜蜡熟期,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油菜茎秆距地面10㎝~20㎝的部位,形成 长椭圆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病斑稍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 面生成白色絮状霉层,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 维状;病茎遇风易折。剖视病茎、可见黑色鼠粪状颗粒,即病菌的菌核。 1 DB63/T 1267—2014 4.2 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6月下旬~7月上旬油菜初花期,土壤中的菌核萌发、形 成子囊盘,7月中旬至下旬油菜盛花期,子囊盘成熟喷射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油菜 花瓣、花药;感病的花瓣和花药落到油菜叶片上,引起叶片感病。病叶腐烂粘附到油菜茎秆上导致油菜 茎秆发病,感病植株产生大量菌核。菌核随油菜收获落入土壤或保存在植株病残体中形成来年侵染源。 4.3 流行条件 4.3.1 气候条件 6月下旬~7月下旬油菜开花期和8月中下旬~9月中旬油菜蜡熟期,月降雨量≥50㎜,田间相对湿度 ≥80%时易流行。 4.3.2 栽培条件 种植感病品种、油菜多年连作、过量追施氮肥时易流行。 5 综合防治 5.1 品种选择 选择种植具有抗(耐)菌核病的油菜品种。 5.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15.00%的盐水浸种10分钟,清除菌核后用清水清洗种子,晾干。 5.3 农业防治 5.3.1 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轮作间隔年限应在2年以上。 5.3.2 合理施肥 有机肥施用量不低于30.000吨/公顷。追施纯氮肥须在蕾苔期前且不能超过0.300吨/公顷。 5.3.3 合理密植 甘蓝型油菜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种植密度要小于225000株/公顷;海拔2500米~2700米地区种植 密度要小于300000株/公顷;海拔大于2700米以上地区种植密度要小于450000株/公顷。白菜型油菜种植 密度要小于750000株/公顷。 5.3.4 残秸处理 收获后收集油菜残秸,铲除油菜堆积、脱粒场地的表土,集中制作高温堆肥。 5.4 药剂防治 5.4.1 农药选择 施用药剂应符合GB 4285、GB 8321中的有关规定。推荐用药见附录C。 2 DB63/T 1267—2014 5.4.2 防治期 油菜初花期叶病株率达到10%,茎病株率未达到1%时开始防治,间隔7天~10天油菜盛花期再防治一 次。菌核病的调查方法、评定标准及防效统计分析见附录A和附录B。 5.4.3 施药方法 使用喷雾或喷粉机施药,水剂药剂施药应在晴天油菜植株露水干后进行,粉剂药剂要油菜植株有露 水雾滴时施药。喷雾、喷粉需均匀喷于油菜的茎、枝、叶正反面、花序及角果上,尤以植株中、下部器 官为主。施药后24h内降中至大雨,雨后要及时补喷。 A 3 DB63/T 1267—2014 (资料性附录) B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调查与评定标准 A.1 油菜成熟期菌核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 级:全株莲、枝、果无症状。 ——1 级:全株 1/3 以下分枝数(含果轴,下同)发病或主茎有小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含病害引 起的 非生理性早熟和不结实角果数,下同)在 1/4 以下。 ——2 级:全株 1/3~2/3 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 1/3 以下而主茎中上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 角果数达 1/4 — 2/4。 ——3 级:全株 2/3 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 2/3 以下而主茎中下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 害角果数达 2/4〜3/4。 ——4 级:全株绝大部分分枝发病,或主茎有多个病斑,或主茎下部有绕茎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 达 3/4 以上。 A.2 油菜物候期记载标准 ——初花期:调查田中有 25 % 的油菜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 ——盛花期:调查田中有 75 % 的油菜花序开始开花的日期。 ——终花期:调查田中有 75 % 的油菜花序终止开花的日期。 ——成熟期:调查田中有 75 % 的油菜植株角果变为成熟色,主轴中段角果种子变为品种特有的种子 色的日期。 A.3 品种抗病性评定标准 A.3.1 抗病品种 指达到表A.1 两项标准的品种。 表 A.1 抗病品种等级标准 抗病效果% 抗病性等级 田间鉴定 接种鉴定 低抗 >0 >0 中抗 ≥50 ≥30 高抗 ≥70 ≥50 注1:抗病效果(%)=〔(对照品种病情指数-品种病情指数)/对照品种病情指数〕X100 注2:对照: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白菜型油菜浩油11号。 4 DB63/T 1267—2014 A.3.2 避病品种 田间鉴定有抗病效果,而接种鉴定不抗病,此类品种为避病品种。 A.3.3 感病品种 田间鉴定和接种鉴定均不抗病,病害比对照严重的品种。 5 DB63/T 1267—2014 C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统计方法 B.1 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B.1.1 发病株率 叶病株率和茎病株率统称为发病株率或病株率或发病率。 P(%)= X N ×100 .................................... (B.1) 式中: P-发病株率; N-调查株数; X- 病株数。 B.1.2 病情指数 将调查的油菜植株中的全部不同严重程度的病株,转换成最严重程度的病株数,此病株数占调查总 株数的百分比即为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发病株率,它表示病害严重程度。 n  (i  X ID(%)= i 1 n i n Xi )  100 .............................. (B.2) i 1 式中: ID―病情指数; i ―病害级别,i= 0,1,2,…,n(0—健株级别;n—最严重病害级别); Xi—第i级的病株数(i=0时,XO为0级健株数); n X i 1 i 一一调查总株数(病株和健株) ; n  n X ∑―求和号,i 1 表示对它后面的变量(i×Xi)求和,即从第一个(i=1)累加到最后一个(n)。i 1 含义相同,即从第0个累加到n个。 B.1.3 平均发病株率与平均病情指数 二者均用加权平均值表示。本标准规定以调查株数为权。 6 i DB63/T 1267—2014 n  (N p (%)= i 1 i  Pi ) ,i=1,2,…,n .......................... (B.3) n N i 1 i 式中: P —平均发病株率(%); n 一样本数(调查田块数); Ni—第i个样本(某一块调查田)的调查株数; Pi—第i个样本的发病株率。 n  (N ID = i 1 i  IDi ) ,i=1,2,…,n ........................... (B.4) n N i 1 i 式中: ID ―平均病情指数; IDi― 第i个样本的病情指数,其余各项含义同B.3式。 B.2 防治效果与平均防治效果 E(%)= IDCK  ID0 ×100 .............................. (B.5) IDCK 式中: E—防治效果(%); IDCK —对照的病情指数; ID0 —防治的病情指数。 防治区的平均防治效果用防治区和对照区的加权平均病情指数按B.6式计算。 E (%)= ID CK  ID 0 ×100 ............................. (B.6) IDCK 式中: E —平均防治效果(%); ID ck —对照平均病情指数; 7 DB63/T 1267—2014 ID 0 —防治平均病情指数。 用于计算平均防效的对照和防治区的平均病情指数,其样本必须来自相对应相同油菜类别,如果 对 照样本数不足,同类不同级的防治处理可以共用一个相对应的同类对照。 B.3 防治效果的显著性检验 对防治效果进行达标显著性检验。本标准采用t法。 t= ( IDCK  ID0 )  D  IDCK p  q (1 / nck  1 / n0 ) ............................. (B.7) 式中: t—t值; IDck一对照的病情指数; nck一对照的调查株数; ID0 —防治区的病情指数; n0—防治区的调查株数; D—人为指定的差异标准。 如IDck为平均值,则

pdf文档 DB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267-2014 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29:4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