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DB63 备案号: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008—1986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1986-12-16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1986-12-25 实施 发布 DB63/T 008—1986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春小麦育种、品种比较 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 2 品种名称及来源 2.1 品种名称: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 2.2 种、变种 2.3 品种来源 3 记载项目和标准 3.1 生育期 3.1.1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3.1.2 出苗期;全田 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厘米的日期。 3.1.3 三叶期:全田 50%以上的幼苗的第三片叶展开的日期。 3.1.4 分蘖期:全田 50%以上的植株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 1~2 厘米的日期。 3.1.5 拔节期:全田 50%以上的植株主茎基部第一节伸出地面 1.5~2 厘米的日期。 3.1.6 孕穗期:全田 50%以上的植株旗叶的叶耳可见,叶片展开,旗叶叶鞘明显膨大的日期。 3.1.7 抽穗期:全田 50%以上植株穗顶端(不连芒)露出旗叶鞘1厘米或从旗叶鞘纵裂露出半面穗的 日期。 3.1.8 开花期:全田 50%以上植株穗中部小穗的小花开放的日期。 3.1.9 成熟期:全田 90%以上的麦穗变黄,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粒色的日期。 3.1.10 收割期:实际收割的日期。 3.2 生育天数及积温 3.2.1 播种至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 3.2.2 出苗至抽穗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3 抽穗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4 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2.5 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3.3 属性 分春性、弱冬性、冬性三类。 3.4 形态特证 3.4.1 幼苗 3.4.1.1 芽鞘颜色:幼芽伸出地面时观察芽鞘的颜色,一般分绿色、微红色、紫红色。 3.4.1.2 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 直立:大部分茎叶直立向上。 匍匐:大部分茎叶匍匐于地面。 半匍匐:即半直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3.4.1.3 苗色:与上一项同时观察,一般分深绿、绿、浅绿色。 1 DB63/T 008—1986 3.4.1.4 幼苗茸毛:分有、无。 3.4.2 叶 3.4.2.1 叶色:孕穗期观察,一般分深绿、绿、浅绿。 3.4.2.2 叶耳颜色:只记紫色。 3.4.2.3 叶相:孕穗期根据上、中部叶片与茎秆夹角,以及旗叶长相,分挺直、下披、中间。 3.4.2.4 旗叶长宽:孕穗期调查有代表性的 20 个以上主茎旗叶的长、宽度(厘米),计平均值(以“平 均数±标准误”表示,下同)。 3.4.3 茎 3.4.3.1 株型:开花后根据主茎和分蘖的集散程度,分紧凑、松散、中等三种。 3.4.3.2 株高:成熟期测量有代表性的主茎20株以上的长度(厘米),计平均值,分两种。从分蘖 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从地面至穗顶的长度。 3.4.3.3 茎秆颜色:只记紫色,注明部位。 3.4.3.4 节间:成熟期测定有代表性的20株以上主茎的节间长(厘米)、茎粗(测定节间长12处 的直径,毫米),计平均值。并记载:基部第一节间长、茎粗。基部第二节间长、茎粗。穗下节长、茎 粗。 3.4.4 穗 3.4.4.1 穗长: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 20 个单株,测定其主穗从穗颈节(包括不孕小穗)至穗顶(不包 括芒)的长度(厘米),计平均值。 3.4.4.2 每穗小穗数:观测麦穗上着生的小穗总数(包括不孕小穗数),取样方法同上项,计平均值。 3.4.4.3 不孕小穗数;观测麦穗上不结实小穗数,取样方法同上,计平均值。 3.4.4.4 小穗密度:用10厘米穗轴上着生的小穗数来表示,按下式计算。穗密度指数=小穗数-1 穗轴长×100 一般分四级:200 以下为稀,20.1~30.0 为中,30.1~39.9 为密,40.0 以上为极密。 3.4.4.5 每穗粒数:一个穗上的总粒数。主穗每穗粒数:取样方法同上,将主茎穗脱粒、数清粒数, 计平均值。平均每穗粒数:降上述样本的主茎穗和有效分蘖穗全部脱粒,数清其总粒数,按下式计算。 平均每穗粒数(粒/穗) = 总粒数主茎穗数+有效分蘖穗数 3.4.4.6 穗形:一般分为五种。 纺锥形:穗的中部稍大,上部和下部逐渐变小。 长方形:穗的上、中、下大小相似。 圆锥形:穗呈塔形,下部大、上部小。 棍棒形:穗的下部较小,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椭圆形:穗短,小穗着生密,中部大,两头稍小,近似椭圆。 3.4.4.7 分枝性:只记分枝小麦。 3.4.5 芒 3.4.5.1 芒长:根据芒的有无、长短分下列各类。 完全无芒:颖尖完全不延长,其圆颖多花类型的无芒者多属此类。 无芒:A、顶芒:穗顶部小穗有少数短芒。 B、微芒:小穗颖尖微有延长。 短芒:穗中部小穗芒直,长度在4厘米以下。 长芒:芒直,长度在4厘米以上。 勾曲芒:芒状勾曲如蟹爪状。 短曲芒:芒拳曲,长度在3厘米以下。 长曲芒:芒拳曲,长度在3厘米以上。 3.4.5.2 芒色:有白、红、黑三种颜色。 3.4.6 颖壳 2 DB63/T 008—1986 3.4.6.1 壳色:成熟期记载颖壳颜色,分白、红、紫,黑、及某色底、某色纹等。 3.4.6.2 颖壳茸毛:分有、无,注明多、少。 3.4.6.3 护颖形状:观察主穗中部护颖侧面的形状,分为长圆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长方形、 圆形五种。 3.4.6.4 颖嘴形状:一般分钝、锐、鸟嘴形三种。 3.4.6.5 颖肩形状:一般分无肩、斜肩、方肩、丘肩(肩部向上凸出)四种。 3.4.6.6 颖脊:护颖中部突起的龙骨为颖脊,有脊到底、不到底和明显、不明显的区分。有些品种脊 上有锯齿,应注明。 3.4.7 籽粒 3.4.7.1 籽粒形状:分长圆形、卵形,椭圆形及圆形四种。 3.4.7.2 籽粒色泽:分红(包括浅红)、白(包括黄色)、紫色。 3.4.7.3 籽粒饱满度:分饱满、中等,瘪瘦三种。 3.4.7.4 腹沟:分深、浅,宽、窄。 3.4.7.5 冠毛:麦粒顶端的茸毛为冠毛,用10倍放大镜观察,分多、少。 3.4.7.6 种子休眠期:用分期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测定,即从种子成熟那天开始至发芽率达到80 %时所经历的天数;并结合收获前后遇连阴雨的具体发芽情况确定休眠期 3.5 生育动态 3.5.1 基本苗:三叶期取有代表性的样段调查,计平均值(万株/亩)。 3.5.2 出苗率:按下式计算。 基本苗(万株/亩) 出苗率(%) = ×100 播种量(千克/亩) ×万粒/千克×净度(%) ×发芽率(%) 3.5.3 田间最高总茎数:在分蘖数达到最大值时记载包括主茎在内的总茎数(万茎/亩)。 3.5.4 有效穗数:成熟期取有代表性样段,调查主茎穗和结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分蘖穗的总数(万穗 /亩)。 3.5.5 分蘖成穗率:调查单位面积内结实分蘖数占全部分蘖数的百分比。 有效穗数-基本苗 分蘖成穗率(%) = ×100 田间最高总茎数-基本苗 3.5.6 株有效分蘖数;按下式计算 单株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基本苗基本苗 3.5.7 分蘖成穗数;按下式计算。分蘖成穗数:基本苗×单株有效分蘖数 3.5.8 单株叶面积:取有代表性的单株20株做测定材料,注明测定时间,生育时期,以及所的方法、 仪器,计平均值(平方厘米/株)。 3.5.9 整齐 3.5.10 株高整齐度:成熟期观察全田植株高度的一致性,分整齐、较整齐、不整齐三种。 3.5.10.1 穗层厚度:观察群体中 90%以上麦穗集中分布的自然高度(厘米)。 3.6 经济性状 3.6.1 千粒重:按国家标准 GB3543-8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规定的方法测定。 3.6.2 容重:将符合规定水分和净度检验后的籽粒用 61—71 型容重器测定,以克/升表示,重复试验 允许差距不超过3克/升,计平均值。 3.6.3 穗粒重:平均每穗粒数的重量。将 3.4.4.5 项 20 个以上的单株数清全部有效穗数,风干后脱粒 称其总重量,按下式计算。 穗粒重(克/穗) =籽粒总重量总有效穗数 3 DB63/T 008—1986 3.6.4 单株粒重:即单株生产力(克/株),测定上项样本单株的籽粒重量,计平均值。 3.6.5 地上部产量:成熟期测定单位面积内地上部分的茎、叶、颖壳、穗轴和籽粒的总重量(克)。 3.6.6 经济产量:即单位面积上的籽粒产量(克)。 3.6.7 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与地上部产量的比值。用上二项的数据,按下式计算。经济系数= 籽粒 产量地上部产量 3.6.8 粒质:鉴定籽粒横切面的质地,分三类。 硬质:每个麦粒断面胚乳全部或大部为角质或玻璃质,透明。 粉质:胚乳全部或大部为粉质,不透明,质地软。 半硬质:介于两者之间。 3.6.9 粗蛋白质:按国家标准 GB2905-89《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方法》定籽粒中的含量, 以百分率表示。 3.6.10 赖氨酸:测定籽粒中的含量,注明方法,以百分率表示。 3.6.11 淀粉:测定籽粒中的含量,注明方法,以百分率表示。 3.6.12 面筋质:注明测定方法(以湿重计)。湿面筋(%) =面筋重量试样重量×100 3.6.13 出粉率:按下式计算,注明测定方法。出粉率(%) =面粉重量 试样重量×100(两次取样测定,相差不超过1%。) 3.7 抗逆性(注明发生的时间、面积和生育时期) 3.7.1 耐寒性:当明显地看到植株受冻害时开始调查受害情况,特别注意植株最幼嫩部分,如叶幼茎、 花和灌浆的籽粒。按具体情况描述受害程度(发生部位、凋萎、变色等),统计受害植株或器官占调查 总数的百分率,结合产量损失分强、中、弱三级。 3.7.2 抗旱性:干旱条件下,下午1—3时日照强、温度最高时调查,分四级。 高抗:无受害症状。 抗:叶片缺乏正常情况下的光泽和颜色,白天呈萎蔫状,次晨又恢复正常长相。 中抗,有较多的叶片卷成筒状,其余叶片严重萎蔫,叶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变 黄或变枯。不抗:植株停止生长或死亡。对上述四级还应结合产量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7.3 抗青干性:根据茎,叶、穗青枯程度和千粒重降低程度,分抗、中抗、不抗三级。注明发生原 因及其产量损失情况。 3.7.4 耐盐碱性:记载具体情况,分耐、中、不耐三级。 3.7.5 落粒性:观测成熟后自然落粒的程度。分三级。 紧:颖壳
DB63-T 008-2013 春小麦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9:0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