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962 —2014 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4 - 09 - 30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12 - 01 实施 发 布 DB41/T 962—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提出单位:河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 本标准起草单位:济源市园艺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兴华、翟庆慧、李东锋、徐念宁、邢秋生、杨芳、原维梓。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孙树卓、赵艳芬、王旭东、刘海芳、侯玉战、邵红梅、翟军伟。 I DB41/T 962—2014 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发生条件及防治适期、综合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6715.3—2010 瓜菜作物种子 第3部分:茄果类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9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治适期 在防治某种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的适宜时期。 3.2 防治指标 田间发生某种病虫害的病症数量、危害程度达到产量或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的阈值。 4 发生条件 4.1 真菌性病害 4.1.1 猝倒病 苗床温度低于16℃,湿度90%以上,易发病。借助灌溉水、雨水传播。土壤温度低、光照不足、幼 苗长势弱,发病重。预防发生。 4.1.2 立枯病 1 DB41/T 962—2014 温度15℃~40℃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育苗中后期。借助农事操作、灌溉、昆虫传播侵染植株根部 或根颈部引发死苗。播种过密,湿度过高,幼苗徒长,间苗不及时,造成通风不良,极易发病。预防发 生。 4.1.3 辣椒疫病 温度25℃~33℃,相对湿度85%以上易发病。借助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活动传播。定植后气温高,雨 水多,湿度大,或保护地大水漫灌,通风不良,发病重。预防发生。 4.1.4 灰霉病 20℃~23℃是发病最适温度,设施内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病害极易流行。借助雨水、气 流和农事操作传播。种植密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发病重。预防发生。 4.1.5 褐斑病 温度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发病重。借助种子、病残体带毒传播。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利 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预防发生。 4.1.6 根腐病 温度22℃~26℃,相对湿度95%以上或土壤干裂后浇大水极易发病。借助灌溉水、雨水传播。连作地、 低洼、粘土地发病重。预防发生。 4.1.7 炭疽病 温度12℃~33℃,相对湿度85%以上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借助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传播。 田间郁闭、生长势弱、氮肥施用过多及病毒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发病重。预防发生。 4.1.8 枯萎病 温度24℃~28℃,相对湿度90%以上极易发病。借助灌溉水、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田间积水、土壤 偏碱、偏施氮肥发病重。预防发生。 4.1.9 绵腐病 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易流行。借助灌溉水、雨水传播。连阴雨或雨后积水、湿 气滞留发病重。预防发生。 4.2 细菌性病害 4.2.1 细菌性叶斑病 温度25℃~28℃,连续降雨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借助雨水和灌溉传播。地势低洼、管理不当、植株 生长势弱或旺长,病害发生严重。预防发生。 4.2.2 疮痂病 温度25℃~30℃,相对湿度80%易发病。借助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土壤粘重、潮湿、高温高湿发病 重。预防发生。 4.3 病毒病 2 DB41/T 962—2014 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易发病。借助蚜虫、粉虱和接触传播,种子也可带毒传播。高 温、干旱、光照强、重茬连作,甜椒发病重。预防发生。 4.4 主要虫害 4.4.1 蚜虫 温度15℃~26℃,相对湿度低于75%条件下均可为害。设施栽培条件下周年为害。露地栽培6月份~7 月下旬虫口密度大,为害重。 4.4.2 粉虱 露地栽培条件下4月份~10月份均可为害,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周年发生,干旱条件下发生重,秋季为 害最严重。 4.4.3 美洲斑潜蝇 设施栽培条件下周年发生。露地栽培条件下,4月份~11月份发生,为害盛期一般在夏秋两季。 4.4.4 地老虎 温度14℃~26℃,湿度80%~90%适宜虫害的生长繁殖。秋季多雨、次年春季干旱有利于虫害的大发 生。 4.4.5 叶螨类 温度16℃~23℃,相对湿度80%~90%适宜虫害的生长繁殖。设施栽培条件下常年为害,露地栽培6月 份~9月份为害重。 4.4.6 蓟马 温度25℃~30℃、相对湿度在40%~70%适宜虫害的生长繁殖。高温干旱年份虫害发生严重。 4.4.7 棉铃虫 温度25℃~28℃,相对湿度70%~90%适宜虫卵生长繁殖。6月份~9月份为害较重。 4.4.8 甜菜夜蛾 6月份~9月份均可发生为害,7月下旬到9月上旬是为害盛期。持续高温干旱,虫害发生严重。 4.4.9 烟青虫 高温高湿有益于虫卵的生长繁殖。5月份~10月份均可发生,6月份~9月份为害严重。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防治原则 根据病虫害发生基数、发生条件,结合气象条件,分析、推断发生程度,以确定发生时期和防治适 期。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 化学防治。 3 DB41/T 962—2014 5.2 农业防治 5.2.1 品种选择 根据栽培季节和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虫的辣椒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16715.3-2010中2级以上要求。 5.2.2 耕作改制 实行轮作套作制度,与十字花科、豆科或葱、蒜类蔬菜轮作3~5年以上,露地越夏栽培时,可套作 高杆作物,减轻蓟马等虫害和疫病等病害的发生。深沟高畦,严防积水,避免侵染性病害的传播。 5.2.3 精细管理 深耕晒垄,精耕细耙,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虫源基数,减少初侵染源。及时摘除老叶、黄叶、病 虫叶并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掩埋或销毁。 5.2.4 栽培措施 采用深沟、高畦、宽窄行栽培,畦高20cm~25cm,畦宽70cm~80cm,一畦栽2行,也可根据土壤质 地和地下水位情况因地制宜。春季用塑料薄膜覆盖,夏季用秸秆覆盖,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和传播。 5.2.5 肥水管理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配方施肥。优先采用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暗灌技术。 施肥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灌溉水符合GB 5084的要求。 5.2.6 环境调控 设施栽培条件下加大昼夜温差,控制夜温在15℃~20℃,白天温度在25℃~30℃,根据不同生育时 期的适宜温度控制设施内温度,避免出现低温和高温障碍。遇到连阴雨天,适时通风降湿,延迟关闭封 口时间,减少结露,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5.3 物理防治 5.3.1 种子消毒 阳光晒种2d。热水烫种:将种子用75℃热水快速处理1min~2min,再放入55℃温水不停搅拌 7min~8min,然后按照常规栽培措施进行操作。 5.3.2 高温闷棚 设施栽培条件下,在夏季高温季节,深翻整地以后,扣严棚膜,使地面温度达到60℃ 以上,持续 5d~7d,能起到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 5.3.3 设施保护 根据不同季节,合理利用设施条件采用塑料薄膜、防虫网和遮阳网,进行避雨、防虫和遮阳栽培。 5.3.4 物理诱杀 5.3.4.1 杀虫灯诱杀 4 DB41/T 962—2014 2 2 杀虫灯诱杀夜蛾,每2000m ~4000m 放一台,生长前期放置在离地面1.5m高度,生长后期要放置在 高于作物顶部10cm~20cm处。 5.3.4.2 色板诱杀 防治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用黄色诱虫板,每平方米放置黄色诱虫板30块(25cm×30cm)或40块 ( 25cm×20cm )。 防治 蓟马 用 蓝色 诱虫 板 ,每 平方 米 放置 蓝色 诱 虫板 20块 ( 25cm×30cm) 或40 块 (25cm×20cm)。悬挂在植株顶部10cm~20cm处。 5.4 生物防治 5.4.1 释放天敌 保护、引进、释放辣椒虫害的天敌防治。设施栽培条件下,人工释放七星瓢虫控制蚜虫,当温度在 15℃以上,每平方米释放5000头~10000头虫卵或200头~250头成虫。 5.4.2 生物药剂 采用微生物代谢物、微生物活体、植物源生物药剂防治辣椒病虫害。 5.4.3 性诱剂诱杀 2 2 在越冬代害虫羽化始盛期开始使用,防治甜菜夜蛾667m ~1334m 放置一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放置 一个诱芯,水平放置在距作物顶部20cm~30cm处。 5.5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应符合GB 4285、GB/T 8321、农业部199号公告的要求。在药剂使用上应采用交替使 用的方法,避免产生抗药性。禁止使用农药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参照附录B。 5 DB41/T 962—2014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辣椒安全生产禁止使用农药 六 氯 苯 ( HCH ) , 双 对 氯 苯 基 三 氯 乙 烷 ( DDT ) , 氯 化 莰 ( camphechlor ) , 二 溴 氯 丙 烷 (dibromochloropane),杀虫脒(chlordimeform),二溴乙烷(EDB),除草醚(nitrofen),艾氏 剂(aldrin),狄氏剂(dieldrin),汞制剂(Mercury compounds),砷(arsena)、铅(acetate) 类,敌枯双,甲胺磷(methamidophos),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 久效磷(monocrotophos),磷胺(phosphamidon),甲拌磷(phorate),甲基 异柳 磷(isofenphos-methyl), 特丁硫磷(terbufos),甲基硫环 磷(phosfolan-methyl),治螟磷(sulfotep),内吸 磷(demeton), 克百威(carbofuran),涕灭威(aldicarb),灭线磷(ethoprophos),硫环磷(phosfolan),蝇毒 磷(coumaphos),地虫硫 磷(fonofos) ,氯唑 磷(isazofos) , 苯 线 磷 (fena
DB41-T 962-2014 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9:17:2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