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1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555—2016 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 多重 RT-PCR 检测方法 Multiplex RT-PCR Method of Narcissus yellow stripe virus, Narcissus mosaic virus and Narcissus latent virus 2016 - 04 - 06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7 - 06 实施 发 布 DB35/T 1555—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建国、高芳銮、金晶、李敏、虞赟、陈细红、陈寿铃。 I DB35/T 1555—2016 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 多重 RT-PCR 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仙鳞球茎、植株中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 2 规范性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N/T 2122 进出境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抽样方法 SN/T 2964 植物病毒检测规范 SN/T 3457 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规范 3 有害生物基本信息 参见附录A。 4 原理 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是多重RT-PCR检测的主要依据。 5 5.1 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仪器设备 高速冷冻离心机、电子天平(1/1000 g)、PCR仪、电泳仪、水平电泳槽、-20 ℃低温冰箱和-80 ℃ 超低温冰箱、凝胶成像分析系统、pH计、微波炉、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等。 5.2 主要试剂 多重RT-PCR检测试剂见附录B。 6 6.1 抽样和样品制备 抽样 抽样方法按照SN/T 2122中规定执行,尽可能抽取有病毒危害症状的材料,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 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的危害症状描述参见附录A。 1 DB35/T 1555—2016 6.2 样品制备 分别按照有症状和无症状进行样品制备,具体方法按照SN/T 2964和SN/T 3457中规定执行。 7 多重 RT-PCR 具体方法见附录B。 8 序列测定 PCR产物纯化、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或者直接测序。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网站上的BLAST软件把测序所得到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的相应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达到95%以上, 则判定为该病毒序列。 9 结果判定 9.1 9.2 9.3 9.4 10 当 RT-PCR 检测结果呈阳性,测定的序列为水仙黄条病毒序列,则判定为检出水仙黄条病毒。 当 RT-PCR 检测结果呈阳性,测定的序列为水仙花叶病毒序列,则判定为检出水仙花叶病毒。 当 RT-PCR 检测结果呈阳性,测定的序列为水仙潜隐病毒序列,则判定为检出水仙潜隐病毒。 当 RT-PCR 检测结果呈阴性,则判定为未检出对应目的条带大小的病毒。 结果判样品保存 经检测,结果判定为阳性的样品应保存在-20 ℃或-80 ℃冰箱中,并作好登记和标记工作,以备复 核用。 11 记录 记录好各项实验数据,包括样品来源、种类、时间,实验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并要有经 手人和实验人员的签字。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保留电泳照片,序列测定结果保留测序报告图。 2 DB35/T 1555—201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水仙潜隐病毒的背景资料 A.1 分类地位 水仙黄条病毒: 学名:Narcissus yellow stripe virus,缩写:NYSV。 分类地位:马铃薯 Y 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 Y 病毒属 (Potyvirus)。 水仙花叶病毒: 学名:Narcissus mosaic virus,缩写:NMV。 分类地位:线性病毒科(Flexiviridae)、马铃薯 X 病毒属(Potexvirus)。 水仙潜隐病毒: 学名:Narcissus latent virus,缩写:NLV。 分类地位:马铃薯 Y 病毒科(Potyviridae)、柘橙病毒属(Macluravirus)。 A.2 寄主范围 NYSV:自然寄主目前已报道的主要为水仙属(Narcissus spp.)的水仙。 NMV:自然寄主目前已报道的主要为黄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 NLV:自然寄主目前已报道的主要为黄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 、鸢尾(Iris xiphium) 、 剑兰(Gladiolus hybrids)、根希百合(Nerine sarniensis) 。 A.3 病害症状 NYSV:典型症状为沿叶脉产生褪绿黄色条斑,系统花叶,病叶表面有凸起,花梗产生褪绿斑,病株 花朵着色不均,最后导致鳞茎变小、植株矮化,直至提前枯萎。 NMV:初期无症状或叶片上部仅有轻微的不规则褪绿小斑,但随着病情加重,病斑表现明显的花叶, 并扩展为较大的斑块。发病严重时,引起叶片扭曲、黄化,植株矮小畸形,鳞茎变小,种球退化。 NLV:单独侵染水仙后引起叶片顶端产生褪绿黄色条斑,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导致水仙植株出现 花叶、斑驳、黄化、坏死、花箭减少、香味变淡以及矮化畸形等症状。 A.4 分布地区 NYSV:主要分布于英国、荷兰、立陶宛、美国、新西兰、中国。 NMV:主要分布于英国、荷兰、中国。 NLV:主要分布于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以色列、澳大利亚、中国。 A.5 传播途径 NYSV:汁液接触、蚜虫传播。 NMV:汁液接触。 NLV:汁液接触、蚜虫传播。 3 DB35/T 1555—2016 A.6 粒体形态 NYSV: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大小约 755 nm×12 nm,粒体形态见图 A.1。 NMV: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大小约 550 nm×13 nm,粒体形态见图 A.2。 NLV: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约 650 nm×13 nm,粒体形态见图 A.3。 注:引自http://www.dpvweb.net 图A.1 A.7 NYSV 病毒粒体 注:引自http://www.dpvweb.net 图 A.2 NMV 病毒粒体 病毒基因组 NYSV:正义单链 RNA 病毒,全长约 9650 bp。 NMV:正义单链 RNA 病毒,全长约 6955 bp。 NLV:正义单链 RNA 病毒,全长尚未见报道。 4 注:引自http://www.dpvweb.net 图 A.3 NLV 病毒粒体 DB35/T 1555—2016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多重 RT-PCR 检测方法 B.1 试剂 B.1.1 TrizoL裂解液 B.1.2 5xTBE缓冲液 Tris碱 54.0 g 硼酸 27.5 g 0.5 mol/L EDTA(pH8.0)20 mL 补充蒸馏水至1 L B.2 实验步骤 B.2.1 总RNA提取 称取0.1 g待检样品,用液氮研磨成粉末状,迅速转移至灭菌的1.5 mL离心管中,并加入1 mL TrizoL 裂解液,剧烈振荡后,室温静置5 min;4 ℃,12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加入氯仿200 μL,剧烈 震荡15 s,室温静置3 min,4 ℃,12000 g离心15 min,取上层水相;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颠倒混 匀后室温下静置5 min,4 ℃,12000 g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1 mL 75%的乙醇洗涤沉淀2次,每次 4 ℃,7500 g离心5 min,弃上清;RNA沉淀干燥后,用20 μL~40 μL经DEPC(焦碳酸二乙酯)处理 过的双蒸水(ddH2O)溶解,-20 ℃保存备用。 B.2.2 RT-PCR反应 B.2.2.1 引物序列 表 B.1 引物序列 病毒名称 水仙黄条病毒 水仙花叶病毒 水仙潜隐病毒 引物序列 NYSV-f:5´-AAGCAAAGTGTCGCCAGTG-3´ NYSV-r:5´-CCATCCAGCCCAAATAAG-3´ NMV-f:5´-CGCTCGACAGTTTTACGT-3´ NMV-r:5´-TCTGGAGGTGCTTCAATG-3´ NLV-f:5´-GATGCGACTGCTCAAGGC-3´ NLV-r:5´-CAGGCTGTCATTTGCTTACC-3´ 目的条带大小 668 bp 372 bp 554 bp B.2.2.2 cDNA合成 5 DB35/T 1555—2016 在PCR管中加入3 μL总RNA,0.5 μL 各病毒下游引物,95 ℃水浴7 min,迅速冰浴5 min,再加入 5×RT 缓冲液2.5 μL、dNTP(10 mmol/L)0.5 μL、M-MLVRT(200 U/μL) 0.5 μL、RNasin(40 U/μL)0.5 μL和ddH2O 2.5 μL。37 ℃水浴60 min,95 ℃水浴10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20 ℃保存备用。 B.2.2.3 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见表B.2,每个反应设置2个重复。检测时以含有各病毒目标片段的质粒或含病毒材料 作为阳性对照,以不含病毒的健康植物组织作阴性对照,同时以水代替模板作为空白对照。 PCR反应条件:94 ℃预变性3 min,然后94 ℃变性45 s、50 ℃退火45 s、72 ℃延伸60 s,35个循 环,最后一个循环结束后72 ℃继续延伸10 min。 表 B.2 PCR 反应体系 名称 加样量/μL 反转录产物 3.0 Taq DNA 聚合酶 (5 U/μL) 0.5 dNTPs (10 mmol/L) 0.5 10 ×PCR 缓冲液 (Mg2+ Free) 2.5 MgCl2 (25 mmol/L) 1.5 NYSV-f (10 μmol/μL) 1.2 NYSV-r (10 μmol/μL) 1.2 NMV-f (10 μmol/μL) 0.8 NMV-r (10 μmol/μL) 0.8 NLV-f (10 μmol/μL) 0.5 NLV-r (10 μmol/μL) 0.5
DB35-T 1555-2016 水仙黄条病毒、水仙花叶病毒和水仙潜隐病毒 多重RT-PCR 检测方法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29:5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