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 B 16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5 - 12 - 30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3 - 03 实施 发 布 DB41/T 1178—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平顶山市城市绿化管理队、平顶山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平顶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平顶山市农业干校、河南赛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 公司、平顶山市林业局、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市叶县遵化木材检查站、郏县林场、平顶山市苏豫 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郏县林业局、平顶山市易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平顶山市林业勘测设计队、汝 州市林业局、平顶山市技师学院、平顶山市白龟湖湿地管理中心、平顶山市苏景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鲁 山县种苗站、郏县种苗站、平顶山市森林公安分局、周口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平顶山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士洪、刘银萍、李亚明、赵秀琴、王绪山、郞建民、张红梅。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温拥军、吕淑敏、王亚、偏晓峰、于新炮、毛奕哲、代回琴、黄闪闪、李帅营、 徐国超、王艳芬、王顺、郭玉政、戴涛、张宁、刘若楠、杜莘莘、袁帅、陈科铭、王文星、万素贤、卢 迎辉、王之帅、程蕾、张乐、袁艳茹、戴铃铃、徐豫、罗东红、路明、李鑫鹏、于克同、李晓辉、丁永 贞。 I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吹绵蚧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生活史及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吹绵蚧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 吹绵蚧又名澳洲吹绵蚧,隶属同翅目、介壳虫总科、硕蚧科、吹绵属,在华南、西南、华中、华东、 华北等地广有分布,在河南主要为害海桐、桂花、玉兰、夹竹桃、月季、石榴、南天竹等多种园林植物。 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3.2 为害特征 吹绵蚧为害严重时植物叶片发黄,树势衰弱,多有整株枯死,并因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植 株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 4 生活史 吹绵蚧在河南一年发生2~3代,发生世代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若虫和雌成虫在树干和叶背 主脉两侧越冬。吹绵蚧性喜生活于阴湿、空气不甚流通及阳光不充足等环境,树冠下部枝梢阴面及叶片 背面上较多。为害盛期为4月下旬、7~8月、10~11月。雌成虫孤雌生殖。初孵若虫在卵囊内停留一段 时间后,开始分散活动,定居树冠外层新叶叶背主脉两侧,蜕皮后换居1次,2龄后转移至枝干阴面为害, 叶柄下较多。雌成虫固定终生不动,稍后,雌成虫腹后形成白色绵状卵囊,突出而隆起,不分裂而成一 整体,半卵形或长形,其上有明显纵脊,卵产其中,极多。雌成虫寿命约60天。雄若虫活泼,2龄后, 在枝干裂缝或树干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成虫极少见。11月中下旬若虫和雌成虫开始越冬。 5 综合防治技术 1 DB41/T 1178—2015 5.1 植物检疫 出现虫源树时,根据为害情况,选用以下常用方法处理: a) 将有虫株挑出,刮除虫体。 b) 用溴甲烷熏蒸,杀死隐蔽活虫。 c) 销毁带虫苗木。 5.2 营林措施 种植易感树种时,以孤植为主,群植为辅,群植时密度适中,以植株树冠相互不接触为宜。 造林时,注意营造混交林。 5.3 生物防治 发现有瓢虫、寄生蜂活动,可人工刮除吹绵蚧虫体,控制为害,保护天敌。 植物花开时,有许多蜂类活动,避免在附近使用农药。 5.4 人工防治 5.4.1 管护措施 5.4.1.1 修剪 秋冬两季,植株整形修剪时剪除虫枝、病枝,在保持树冠整体美的前提下,适量疏枝,改善植株通 风透光条件。 对为害严重,濒临枯萎死亡的植株,要及时刨除,运走烧毁。 对密植的植株,要及时间伐,保持通风透光。 5.4.1.2 扶壮 生长季节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施肥,合理浇水,增强或恢复树势。 5.4.2 刮虫体 吹绵蚧为害集中时,人工刮除吹绵蚧虫体。 5.5 化学防治 5.5.1 防治越冬若虫和成虫 5.5.1.1 防治时间 秋末和初春。 5.5.1.2 防治方法 对易感植物喷施45%固体石硫合剂50~100倍液或30%矿物油·石硫微乳剂200~300倍液。 春初,在单株植物树冠投影区域,按200g~400g/每株的用药量,将3%呋喃丹颗粒剂撒施在树周土 2 表,浅锄覆土并浇透水,或在密植植物区域内每667m 撒施3%呋喃丹颗粒剂2.5kg~3.0kg,浅锄覆土并 浇透水。 药剂使用按GB 4285、GB/T 8321规定执行。 5.5.1.3 施药要求 2 DB41/T 1178—2015 喷施时要求叶背、枝干都均匀喷到,枝叶以湿润为宜。 撒施时,有药物颗粒附着在植物叶面上,用长小棒轻轻弹掉。 5.5.2 防治活动若虫和成虫 5.5.2.1 防治时间 4月下旬、7~9月。 5.5.2.2 防治方法 密植易感植物受为害时,用40%杀扑磷乳油700~1200倍液叶面喷施或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50 倍液叶面喷施。 为害枝干集中时,对虫体涂刷45%固体石硫合剂50~100倍液、30%矿物油·石硫微乳剂200~300倍 液。 药剂使用按GB 4285、GB/T 8321规定执行。 5.5.2.3 施药要求 为害盛期连续施药2~3次,每次隔10天左右。 喷施时要求叶背、枝干都均匀喷到,以湿润为宜。 涂刷时注意不要把药液滴在叶子上,出现药害。 3 DB41/T 1178—2015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吹绵蚧的形态特征 A.1 成虫 雌成虫体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mm~7mm,橘红色或暗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体表生有黑色 短毛。无翅,触角和足均为黑色。腹部背面附有白色棉状蜡质卵囊,囊背面有脊状隆起线14条~16条。 雄成虫体小,长约3mm,呈橘红色。触角黑色,具环状毛。前翅狭长,紫黑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 部末端有2突起,其上长毛3根。寿命短,少见。 A.2 卵 长椭圆形,长约0.7mm,初产时橙黄色,后为橘红色,背面覆盖淡黄蜡粉,密集于卵囊内。 A.3 若虫 初孵若虫触角和足发达,体裸露,呈椭圆形,橙黄色,随后体色变深,呈红褐色,上覆黄色蜡粉, 散生黑毛。2龄时,雌雄易分,雄虫体长而狭,体被蜡粉及银色细长蜡丝均少,行动活泼。3龄均属雌性, 体红褐色,被有蜡粉及蜡丝。 A.4 蛹 吹绵蚧的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蛹,而是雄若虫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期的时期。 此时若虫体长约3.5mm,橘红色,被有白蜡质薄粉。雌若虫无此时期。 A.5 茧 茧长椭圆,白色,茧质疏松,由白蜡丝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1178-2015 吹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4:30:3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