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01 B 16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6/ T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stainabale control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2017 - 10 - 23 发布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36/ T440—2017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发生类型 ........................................................................... 2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 3 6 监测预警 ........................................................................... 3 7 灾害控制 ........................................................................... 6 8 防治要求 ........................................................................... 8 9 防治效果检查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年 代马尾松毛虫调查表.....................................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第一、二代卵期调查与四龄幼虫预测表.................... 10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年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幼虫分化调查表.............................. 1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考查表............................................ 1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 13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 14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汇总表............................................ 15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灯光诱集马尾松毛虫成虫记载表.................................... 16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卵期调查因子汇总表.............................................. 17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 18 I DB36/ T440—2017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与DB36/T 440-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学名;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和无公害农药术语; ——调整了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 安全区三种类型; ——调整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 ——调整了监测预警体系的松针失叶率指标和发生程度指标,将“松针失叶率在70%以上”调整为 “松针失叶率在61%以上”;“发生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 调整为“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调整了灾害控制方法,灾害控制方法调整为按发生类型控制;按不同危害阶段控制;按营林技 术控制;按无公害农药控制;按物理防治控制;按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保护天敌控制; ——新增了无公害防治要求; ——新增了防治效果检查; ——删除了附录E。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永松、罗惠文、朱云贵、刘兴平、曾文文、卜明生、罗俊根、温小遂、赖福 胜、肖活生。 本标准代替DB36/T 440-2005。 II DB36/ T440—2017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监测预警、灾害控制、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4882 LY/T 1675 3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尾松毛虫 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成虫体色变化 有深褐、黄褐、深灰和灰白等色,雌蛾触角短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前翅翅面有5条深棕色横线, 中间有一白色圆点,外横线由8个小黑点组成;后翅呈三角形,无斑纹,暗褐色。该虫危害马尾松,亦 危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和湿加松等,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针叶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 精光,如同火烧。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 3.2 可持续控制 通过改善松林生态系统,增强该系统内各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充分发挥松林的自控作 用,同时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松林—害虫(马尾松毛虫)—天敌食物链的功能流 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以实现马尾松毛虫的可持续控灾。 3.3 1 DB36/ T440—2017 监测预警 综合采用系统调查(实验)、林间观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进行 系统观测,分析并发布其发生的警度指标。 3.4 生态防治 除去直接作用于寄主—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相互关系的防治措施,凡通过改善松林(林分)的 生态系统环境,完善其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间接影响寄主—-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相互 作用,从而抑制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均包含于生态防治之中。 3.5 无公害农药 对人、家畜及天敌昆虫等毒性小或无毒,在外界环境中易分解,对环境安全的的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农药,包括生物制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等。 3.6 效应岛 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中空地(间隙地、林缘处)人工栽植阔叶树或针叶树,与原有林分呈岛屿 镶嵌分布的复合森林群落。 3.7 松树诱导抗性 松树受食叶性害虫取食后,导致其针叶内物质含量的改变而产生的抗虫作用。 3.8 灌木多样性指数 灌木系指没有明显主干、呈丛生状态且比较矮小的木本植物。灌木层物种确定按此层高度相差不超 过乔木层平均高的20%的标准划定。灌木多样性指数: n H   Pi log ePi „„„„„„„„„„„„„„„„ (1) i 1 式中: i 为所有物种数目; Pi 为第 i 个物种的个体在样品(同一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i=1,2,3„„。 4 发生类型 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按LY/T 1675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三种类型。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2 DB36/ T440—2017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按LY/T 1675划分。 6 监测预警 6.1 监测体系 6.1.1 测报(监测)点类型 分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常发区实行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偶发区(包括县级以下测报监测点)实 行一般测报。 6.1.2 6.1.2.1 系统测报(监测) 测报(监测)任务 配置专职测报员在辖区设置的标准地内观测、分析和总结马尾松毛虫各世代不同虫态的变动情况和 防治方法比重、生物多样性(包括昆虫天敌多样性)、二、三代分化等有关预警要素,运用国家林业局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发布中长期预报和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防治措施。同时,汇总分析一 般测报的虫情数据,按规定上报虫情分析结果。 6.1.2.2 标准地选择 综合考虑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气候和坡向、坡度、坡位、海拔等)、林分组成、郁闭度等情况, 2 选择700hm 左右的松林,在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10块固定标准地进行马尾松毛虫各世代有关虫态观测, 每块固定标准地面积为0.08hm2 ,并保证观测标准株不少于20株。当出现固定标准地内虫情级1 级以下 或松树失叶率61%以上或蛹期考查无法进行等情况时,宜在标准地以外设立至少等同数量的临时样地进 行补充观测分析。每世代各有关虫态的观测应在同一标准地内完成。 6.1.2.3 测报(监测)内容与方法 虫情测报(监测)分别为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期、越冬代蛹期、越冬代成虫期、第一代卵期、第一 代幼虫期、第一代蛹期、第一代成虫期、第二代卵期、第二代幼虫及二、三代分化期、越冬前幼虫期等。 幼虫期调查在三龄幼虫盛期进行,采用对角线法选择样株调查虫

pdf文档 DB36-T 440-2017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江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6-T 440-2017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1 页 DB36-T 440-2017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2 页 DB36-T 440-2017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0:58:3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