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40 P 86 备案号:58893-2018 广 东 DB44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afforest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2018 - 01 - 25 发布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4 - 25 实施 发 布 DB44/T 2116—2018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及定义 ........................................................................ 1 4 总则 .............................................................................. 2 5 造林地选择 ........................................................................ 2 6 基线调查 .......................................................................... 2 7 作业设计 .......................................................................... 2 8 造林 .............................................................................. 3 9 检查验收 .......................................................................... 4 10 碳汇计量与监测 ................................................................... 5 11 档案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造林地基线调查表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 .............................................. 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碳汇造林主要适宜树种表 .......................................... 9 I DB44/T 2116—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与交流合作处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勇、徐期瑚、林丽平、黄妃本、卢雅莉、程伟文、张苏峻、吴琼辉、侯中原、 苏晨辉。 本标准首次发布。 II DB44/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作业设计、造林、检查验收、碳汇计量与监测、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碳汇造林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2252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DB44/T 772 营造林工程档案管理规范 DB44/T 1917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及定义 LY/T 2252、DB44/T 19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碳库 forest carbon pool 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碳储存的形式和场所。其中,森林碳库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枯落物生物量、枯死木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 3.2 基线 baseline 能合理地代表在没有开展项目活动时的碳吸收或碳排放状况。本标准的基线是指没有开展碳汇造林 活动时地表植被、土地利用、人为活动、碳库的状况。 3.3 温室气体排放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前计量,本标准仅考虑因施用含氮肥料引起的N2O排放。 3.4 二氧化碳当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ce 1 DB44/T 2116—2018 根据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对辐射强度的贡献来度量温室气体的单位。目前是通过全球增温潜势 (GWP)来计算二氧化碳当量,即排放到大气中的1 t温室气体与同期1 t二氧化碳所产生的辐射强度之 比。目前CO2、CH4和N2O的GWP值分别为1、21和310。利用该GWP值可将CH4和N2O温室气体转化为等当量的 CO2。 3.5 项目参与方 project participator 参与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国有、集体、私有实体和个人。 4 总则 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a) 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的同时,应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与当地社区 互动,增加当地劳动就业,提高森林保护意识; b) 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优先发展公益林; c) 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法、适地适树、发展乡土树种,做到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结合; d) 应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组织管理,按技术标准检查验收; e) 计入期为 20 年,计入期内造林成果应得到保护。特殊情况下,在计入期内需进行主伐的,在 实施方案、作业设计中须制定采伐更新方案,及时更新。 5 造林地选择 除执行 LY/T 2252 的规定外,应满足以下条件: a) 自 2005 年 2 月 16 日以来的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适宜造林地块; b) 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 6 基线调查 按以下要求进行基线调查: a) 项目活动前,选择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地下生物量两个主要碳库; b) 基线调查按照 LY/T 2252、DB44/T 1917 的规定执行; c) 采用分层调查的方式。对于地表植被、土地利用状况、人为活动和碳库等基本一致的造林地块, 可作为一个类型(层)进行基线调查。历史状况可通过访问、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得,现状 通过现地调查获得。调查数据填写《造林地基线调查表》(附录 A); d) 在开展基线调查的同时,应对开展碳汇造林地的典型立地状况拍摄照片或录像加以记录,以便 和造林后进行对照。 7 作业设计 7.1 设计依据 林业主管部门批复的造林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下达的造林年度计划任务等。 7.2 设计要求 2 DB44/T 2116—2018 除应满足LY/T 1607的一般规定外,还需满足基线调查、碳汇计量参数记录、减少碳泄漏和碳排放 措施等特殊要求。 7.3 编制与审批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碳汇造林作业设计; b) 设计成果委托行业协会、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 c) 设计成果应报所在地级市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d) 没有作业设计或虽有设计但未经批准的,不得施工。 8 造林 8.1 树种选择 8.1.1 选择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 a) 优先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树种; b) 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慎用外来树种; c) 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长寿树种; d) 优先选择种源有保障、繁育技术较为成熟的树种; e) 因地制宜,提倡多树种配置,营造混交林。 8.1.2 主要适宜树种 根据树种选择原则,结合广东气候、地域特点,各地可参考《碳汇造林主要适宜树种表》(附录C) 选择造林树种。 8.2 造林方法 提倡植苗造林,按GB/T 15776-2016的10.4的规定执行。 8.3 密度与配置 8.3.1 栽植密度 按GB/T 15776-2016的9.2、9.3的规定执行。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等确定,原则上 2 2 要求人工造林密度在1110株/hm ~1650株/hm 之间。 8.3.2 种植配置 按GB/T 15776-2016的10.2的规定执行。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造林密度确定,一般情况下宜 采取品字形配置方式,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采取群状配置等。 8.4 整地与基肥 8.4.1 整地 按GB/T 15776-2016的10.3的规定执行外,同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3 DB44/T 2116—2018 a) 禁止全垦整地和炼山,对造林地的原生散生木应加以保护,尽量保留灌木或草本植物,在山脚、 山顶应保留 10 m~20 m 宽的原生植被保护带,避开造林地中的极小种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小区,并保留适当宽度的缓冲保护带; b) 采用明穴整地,人工造林植穴规格一般为 40 cm×40 cm×30 cm。 8.4.2 基肥 按GB/T 15776-2016的10.5的规定执行外,同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量施用有机肥或氮磷复合肥(需注明含氮率,便于碳排放计量); b) 基肥平均每穴 0.2 kg~0.5 kg,视立地条件做适当调整; c) 施肥时注意与穴土充分混匀后放入穴内,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碳泄漏及水体污染; d) 记录肥料种类、施肥数量、次数等并归档保存,填写《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附录 B)。 8.5 苗木 按GB 6000、GB/T 15776-2016的8.3和LY/T 1000的规定执行。造林苗木应符合“两
DB44-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广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41: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