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file download
ICS 65.020 B 39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artificial beg-log 2019 - 11 - 11 发布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52/T 1441—201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场地环境 .......................................................................... 1 5 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 ................................................................ 2 6 包装、储存、运输 .................................................................. 5 7 生产记录与留样 .................................................................... 5 8 病虫害防治 ........................................................................ 5 I DB52/T 144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贵州利康农科技 有限公司、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丰源现代农 业有限公司、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朱国胜、龚光禄、桂阳、杨通静、黄万兵、刘宏宇、卢颖颖、王沁、庄继文、 别平、阳旭、陈光贤、张丽娜、陈娅娅、胡腾文、尚念杰。 II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托竹荪菌棒生产的场地环境、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包装、储运、运输,生产记录 与留样,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红托竹荪菌棒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红托竹荪 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又称织金竹荪,隶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鬼笔 目Phallales、鬼笔科Phallaceae、竹荪属Dictyophora。 3.2 菌棒 artificial beg-log 将红托竹荪栽培料通过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后长满菌丝的菌包。 4 场地环境 4.1 选择地势较高,无积水,周围 2 km 内无工业三废和畜禽舍、垃圾(粪便)场和食用菌栽培区,无 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水泥厂、石灰厂、火力发电厂等)的地方。符合 NY/T 5010 和 NY/T 2798.5 的规定。 1 DB52/T 1441—2019 4.2 远离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远离污染源和主要交通主干线 300 m 以上。符合 NY/T 5010 和 NY/T 2798.5 的规定。 4.3 有水源、电源,且交通方便。符合 NY/T 5010 和 NY/T 2798.5 的规定。 5 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 5.1 工艺流程 备料→主料堆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 5.2 生产原辅料 5.2.1 主料 5.2.1.1 木屑 采用无霉变阔叶树种(桉树、香樟树等含抑制性物质的阔叶树除外)木屑,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 不宜采用松树、杉树等针叶树种木屑。松杉树木材丰富地区如需利用应进行发酵处理,且添加量不超过 25%。符合NY 5099的规定。 5.2.1.2 农副产品类 包括玉米秸秆、薏仁米秸秆、高粱杆、玉米芯、甘蔗渣等,无霉变,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符 合NY 5099规定。 5.2.1.3 菌草类 包括皇竹草、巨菌草等,无霉变,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符合NY 5099规定。 5.2.2 辅料 使用无霉变、未添加防腐剂的麦麸、木糠、黄豆面、玉米面、石膏、轻质碳酸钙(或石灰)等。符 合NY 5099和GB/T 5483的规定。 5.2.3 水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 5.2.4 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化学纯且符合NY 5099规定。 5.3 推荐配方 5.3.1 配方 1:木屑 75%、麦麸(或米糠)15%、玉米面 5%、黄豆粉 1.5%、白糖 1%、轻质碳酸钙(或 石灰)1%、石膏 1%、磷酸二氢钾 0.2%、硫酸镁 0.3%、pH 7.5~8.2、水分 60%。 5.3.2 配方 2:木屑 55%、(玉米秸秆、薏仁米秸秆、高粱杆、玉米芯类、皇竹草、巨菌草、甘蔗渣等) 25%、麦麸(或米糠)10%、玉米面 5%、黄豆粉 1.5%、白糖 1%、轻质碳酸钙(或石灰)1%、石膏 1%、磷 酸二氢钾 0.2%、硫酸镁 0.3%、pH 7.5~8.2、水分 60%。 5.3.3 配方 3:木屑 50%、松杉锯末 25%、麦麸(或米糠)15%、玉米面 5%、黄豆粉 1.5%、白糖 1%、轻 质碳酸钙(或石灰)1%、石膏 1%、磷酸二氢钾 0.2%、硫酸镁 0.3%、pH 7.5~8.2、水分 60%。 2 DB52/T 1441—2019 5.4 菌种 5.4.1 菌种选择 选择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菌种厂生产的抗逆性强、均一性和稳定性好的栽培种,可以是固体 菌种和液体菌种,菌龄要求一致,活力强,受光等刺激后菌丝转为紫红色。符合NY/T 528规定。 5.4.2 菌种质量 5.4.2.1 固体栽培种:菌丝粗壮、白色、长势旺、整齐,无污染、无老化、无退化,菌龄 90 d~120 d。 5.4.2.2 液体菌种:无污染,菌丝球悬浮量体积比不低于 60%,菌丝球均匀度 80%以上,粒径 2 mm~5 mm 的合格液体菌种。 5.5 堆料预湿 主料需要进行预湿建堆,65 ℃以上翻堆,翻堆二次,堆料时间为7 d~10 d,含水量约为60%,木屑 等主料无白心。 5.6 拌料 把预湿后的主料根据含水量折算成干重,按照配方将各种原辅料充分搅拌均匀,调整水分到60%, pH 7.5~8.2。 5.7 装袋 拌料后用规格为(16~16.5) cm×(35~38) cm×0.04 mm折角袋及时装袋,时间不宜超过4 h,松 紧适宜,单个菌棒长22 cm~24 cm,重1.25 kg~1.5 kg。 5.8 封口 装袋后清理袋口并用窝口机窝口插棒,检查菌袋壁,无拉薄、磨损、刺破。 5.9 灭菌 菌棒放置在周转筐内。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4 h~5 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98 ℃以上, 并继续保持16 h~24 h;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排冷气后压力达0.15 Mpa,料温121 ℃~124 ℃维持2 h~ 2.5 h。 5.10 冷却 菌棒在冷却室冷却至30 ℃以下。 5.11 接种 5.11.1 接种设备 接种箱、超净工作台、层流罩流水线、液体接种机、接种枪等。 5.11.2 接种操作要求 5.11.2.1 接种室使用前提前 30 min 打开净化新风设备。 5.11.2.2 操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应先在缓冲间更换工作服、穿专用鞋、戴工作帽、口罩,并消毒。 3 DB52/T 1441—2019 5.11.2.3 菌种应在缓冲间用 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液体菌种通过管道输送到接种室与接种机或接 种枪相连。 5.11.2.4 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5.11.3 接种量 液体菌种接种量20 mL~25 mL,固体菌种接种量为菌棒重量的3%~4%。 5.12 培养 5.12.1 培养环境 应在使用前3 d~5 d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 5.12.2 堆放方式 5.12.2.1 菌棒装到塑料筐中,摆放到培养架上,也可采用高筐直接叠放。 5.12.2.2 直接堆放在地上的,层数不超过 6 层(冬季生产,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堆放 8 层左右),从 第 2 层开始,每隔 3~4 个菌棒留一个透气观察孔,菌棒每 2 个一对,袋口向内,堆成墙体式,并留观 察过道。 5.12.3 环境调控 5.12.3.1 温度 5.12.3.1.1 前培养:28 ℃,3d,然后 24 ℃~26 ℃,12 d(液体菌种为 7 d)。 5.12.3.1.2 后培养:前培养结束后转入后培养区,23 ℃~25 ℃,45 d(液体菌种为 30 d)后, 22 ℃~24 ℃,30 d,菌棒进入后熟期 18 ℃~20 ℃,10 d。 5.12.3.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50%~70%,采用新风系统、除湿机或通风降低湿度。

pdf文档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1 页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2 页 DB52-T 1441-2019 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44:5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